[1]胡月明. 大汶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[D]. 山东农业大学, 2014.
[2]颜椿. 纳米氧化铜的环境行为对植物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[D]. 成都理工大学, 2020.
[3]单锐,谈莉,陈凤鸣,李汇春,王亚琢. 改性山竹壳炭对废水中Ni(Ⅱ)的吸附效果与机理研究[J]. [1]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, 2022.
[4]王超炜. 褪黑素通过调控成骨破骨分化平衡延缓骨质疏松症进程的机制研究[D]. 浙江大学, 2020.
[5]李凤岐. EV71病毒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JNK介导细胞凋亡的分[D].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, 2016.
[6]刘崇敏,黄益宗,于方明,徐峰,孙晓铧,伍文,钟敏. 改性沸石对土壤铅、锌赋存形态的影响[J]. 环境工程学报, 2014.
[7]李凡,郭嘉朋,黄洁,汪翔宇,赵会薇,苏世鸣,谷佳林,刘微. 不同老化方法对生物炭表面特征及镉吸附能力的影响[J]. 农业工程学报, 2023.
[8]崔永强. 黄原酸镉形成对土壤微生物毒性与镉赋存形态影响的研究[D]. 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 2020.
[9]王昱璇. 老化作用下生物炭吸附固定土壤重金属铅的实验和机理研究[D]. 南京师范大学, 2020.
[10]孙迎超. LiFePO_4正极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[D]. 哈尔滨工业大学, 2007.
[11]余江. 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蔬菜食用安全性评价[D]. 集美大学, 2010.
[12]周建强. 基于植物仿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[D].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, 2016.
[13]高松. 淋洗与电化学还原联用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[D]. 山东大学, 2022.
[14]徐运妹. 基于GOZnS构建的DNA传感器用于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检测[D]. 长沙理工大学, 2015.
[15]陈博,韩龙喜,张奕. 矿业活动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溶出迁移规律研究进展[J].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, 2016.
[16]唐希望. 关中地区日光温室土壤镉污染及阻控研究[D].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 2017.
[17]刘金. 镉、铅污染土壤的苎麻—化学联合修复[D].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 2015.
[18]张燕.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田—水稻系统中砷、镉污染阻控效果[D]. 湖南农业大学, 2017.
[19]王旭. 冻融条件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碳固持的作用及机理[D]. 内蒙古农业大学, 2022.
[20]李彬. 冷水沟水库沉积物中锑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[D]. 贵州大学, 2021.
[21]王贵禄,饶斌华,蔡平,陈燕菲. 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教学[J]. [1]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, 2023.
(系统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,推荐本文相关参考文献,并将格式进行自动规范,以供参考。请作者自行筛选)